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高层框架结构设计和施工中的现
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分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实践与探讨
大型公共建筑群体的绿色生态布
工程总承包质量与进度、费用的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工程策划 >> 前期设计 >> 正文
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作者:佚名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5-7 12:48:59
,具有包括狮子山公园、跑马岑公园、资江风光带等重要绿带的建设,见图2. 2)“蓝线”(水景系统)——包括资江、大洋江、望月湖、新月湖等水系,要合理分配岸线,对规划内划定保护的山体、水体,禁止任何挖山填水行为,要立法保护,为子孙后代造福。

  3)“红线”(建筑系统)——规划重点控制梅苑北路、梅苑南路、上梅中路、上梅西路、上梅东路、天华北路、天华中路、天华南路、白沙洲路、大甫路等街道的各类建筑立面、高度,商店的橱窗、招牌、标志以及绿化系统等统一规划设计,形成了统一协调反映地方特色的景观大道。联通山、城、水空间,贯穿三维视线,构筑:东西向:山——城——水——城——山;南北向:山——城——山——城——山的生态城镇框架。天华南路规划平面见图3.敞开资江岸线,开辟滨江风光带,综合游览、观光、休憩、娱乐、交通等多种功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结合园林、雕塑、建筑小品、道路建设,特别是断面设计,要创造条件给人们最大限度的接近、接触水面。使环境设计与城市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滨江路成为和谐的风景艺术长廊。

  利用周边高,中间低的地势,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使丰富的城市空间和水景绿地相互渗透,形成向心的视觉景观和空间。同时,提供更多的观水视线。重点处理街道对景点,界面的空间部位,在城市绿廓和主要道路的重点部位适当地敞开部分空间,达到丰富城市空间的效果,对城市的重点节点应加以强化处理,使其成为富有特色的传统或现代化的景观节点。

  在横向联系道路近江、山端头,亦应敞开空间,以满足生活在城市空间里的人们对广阔的自然空间的需求。

  4.4 传承历史人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新化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地方文化。其历史可追逆到距今约四千年的中国上古时代。悠久的历史加上莽莽苍苍、绵延千里的梅山,孕育了古朴清纯的梅山文化,滋养着一代代新化儿女。

  4.4.1 新化县历史人文特点

  1)梅山文化:梅山地名源于历史所说“此山古已有,因多产梅,故名梅山”。古梅山人,蔽屈原,笃信巫,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

  2)民俗风情:新化县古村,梅山十峒,瑶苗杂处,摘山射猎,民性勇武、刚烈,民俗淳厚奇特。所辖范围民族众多。主要以瑶族为主还有苗、獠畲、巴(即土家)等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并在千百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梅山文化。

  3)武术:新化人素以阳刚之性著世,俗有“新化蛮子”之称,武术教育更是长盛不衰,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

  4)瓷文化:陶器在新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便有生产,到了近现代更是发展迅速,品种更是多样化。

  5)茶文化:新化的茶叶早在古代已名驰遐迩,所产“渠江薄叶”“以名而香著”,在明朝时为贡品。

  地方文化特色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城市之魂,品位的竞争,最终是文化品位的竞争。

  4.4.2 历史人文特色与文化建设以梅山文化、新化武术等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掘新化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以电子、陶瓷等传统支柱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地方产业文化。以大熊山、资江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线,精心营造新化“生态旅游文化”以新化区位优势为依托,能动联系外界的开放型文化。

  近期内规划实施措施如下:

  1)科学规划,确保城市有序发展,在城市中心区,兴建文化市场、文化公园、音乐厅、青少年宫、博物馆、完善娱乐中心。

  2)开辟产业文化陈列馆。

  3)在城东建设体育文化中心,开辟滨江风光带和休闲广场。

  4)改造一批城市雕塑和主体建筑。

  5)改造和保护古城路街道。使其融民族建筑和民族文化的精华,情景合一。古街让西方人看到了东方的风韵,让北方人看到了南方的景致,让现代人看到了古代的神范。

  此外,加强城市居民素质教育,提高城市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等城市软环境建设也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以满足县域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全国各地宜居城市的建设正如火如荼,但基本上是以打造单个城市的宜居为目的和重点,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笔者认为,宜居城市的建设应超越城市行政区域的限制,以形成区域性的宜居和环境特色的和谐社会的构筑,促进社会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忠。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M].北京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